在“中药圣地”禹州,流传着一个关于甘草的故事。相传禹州有一家远近闻名的药铺,对门住着姓刘的一家人。
刘家老两口省吃俭用,省下钱让儿子外出学医。一次,儿子回来探望二老,发现对门药铺掌柜面色青黯,于是,直言不讳地说:“大爷,你脸色反常,看来是中了百药之毒,若不速治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老掌柜见年轻人竟对干了一辈子药行的自己说这种话,很不高兴,便冷淡地说:“我身体很好,并无不适”。年轻人见他不听劝说,只好离去。
不出年轻人所料,五天后老掌柜感到疲乏无力,遍体疼痛,精神不振,厌食呕吐。尽管他开着药铺,儿子们又都是名医,可服了十几剂中药,病情仍不见好转。老掌柜这时才想起了对门那位年轻人,就立刻让儿子去请。年轻人诊过老掌柜的脉,又察看了舌苔,开了一张处方,只有一味药,甘草50g,水煎服。第二天,又把药量加大到70g,第三天加到了100g。仅三剂不同分量的甘草,老掌柜的病便“无影无踪”了。老掌柜又感激,又惊奇,非要年轻人讲讲其中的奥妙。年轻人说:“你的药名扬四海,主要是因为炮制得好,每炮制一种药,你都要亲自动手,亲口尝一尝。时间久了,就中了百药之毒。甘草为‘众药之王’,能安和草石解诸毒,治七十二种乳石毒,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,所以你的病非用大剂量甘草不可。”一席话使老掌柜连连点头称是。
在中医处方中,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,因为它具有调和诸药的本领。《本草正》云:甘草,味至甘,缓中和之性,有调补之功,故毒药得之解其毒,刚药得之和其性,表药得之助其外,下药得之缓其速。随气药入气,随血药入血,无往不可,故称“国老”。
中医开处方,讲究“君、臣、佐、使”,相辅相成,这样才有良效。如群药均为烈性,加上甘草就可以缓解药性;纯热纯寒、寒热相杂之药,多用甘草以缓其势。甘草是各种药物的“调味品”,药方常常离不了。
甘草除了解百药之毒、调和诸药以外,自身的药效也不小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指出:甘草味甘平,无毒,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解毒。《日华子本草》说:甘草,安魂定魄,补五劳七伤、一切虚损、惊悸、烦闷、健忘。通九窍、利百脉、益精养气、壮筋骨、解冷热。
中医认为,甘草能缓急止痛、润肺止咳、清热解毒、调和诸药。炙用,治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、劳倦发热、肺痿咳嗽、心悸惊痫;生用,治咽喉肿痛、痈疽疮疡、消化性溃疡、解药毒及食物中毒等。